信仰的傳遞 (一)

家庭是鍛鍊孩子品德和個性的鍊爐,熱愛天主即植根於此。

信仰的傳遞 (二)

天主將子女交託給父母親,是為叫他們幸福,因為每個孩子都說明了天主對父母親懷抱信心。信德是父母親傳給子女最寶貴的禮物。信德賦予生命最終的意義,可以說這是唯一重要的事了。這就是為什麼和其他的團體比起來,家庭是最能將信仰紮根在孩子們的心中。但天主不會只給人使命而不給予其他需要的幫助。

個人的見證

在天主教信仰下撫養小孩不僅需要教導教理,更需要傳遞生命的道路。天主的話本身具有效力,但天主想以人的見證做為媒介去傳播聖言。當福音被實實在 的活出來,人對福音的內容就更確信了。這點對小孩子而言更為真切,就算父母加以解釋,他們也很難分清楚實際的內容和誰是說話的人。所以,對他們而言,看見自己的父母祈禱有著特別的意義和蘊含其中的價值。

因此,父母有這樣的先天條件,能將信德分享給孩子們。而比文字更重要的是天主希望父母保持虔誠的信仰生活。自然而然為孩子們立下榜樣,他們個人的見證在任何時候都是舉足輕重的。所以,「讓別人看見你祈禱,這是我從父母那學來的,我牢記在心裡。當你們的孩子到了我這年紀的時候,他們將深深懷念父母親身體力行的榜樣,讓孩子們了解需要知道的教理,而不是對他們喋喋不休。」[1]

其實孩子們需要看到的是父母從告解聖事中,得到力量而感到快樂,如此更能堅定的持守他們的心。孩子們的覺察力絕對不能輕忽。他們非常了解自己 的父母,不管成功失敗,消極地或積極地都會影響孩子們的發展。

本篤十六世經常強調,讓機構和人事上產生巨大的轉變,通常來自於聖人的芳表,而非知識分子及權力。「多變無常的歷史軌跡中,聖人一直是扮演著真正的改革家,當人們身陷黑暗的幽谷時,雖然他們冒著危險但在一定的時候總會帶來光明。」[2]

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家庭中。重點是父母要努力修得個人聖德的品格,崇高的品格將引導出信德的能力,好使父母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傳遞信仰,更有效率的將需要的陶成灌輸給孩子。「在家庭的溫情之中,虔誠生活的教導同時是本性的和超性的,就以往的經驗在基督信仰的環境中,這樣的教導對孩子有正面的影響。孩子們學會把天主擺在他們情感中的第一位,也是最重要的一位。他們會發現天主像他們的父親,瑪利亞有如自己的母親,孩子們還會像他們自己的父母一樣去祈禱。如此一來,父母親的責任義務就顯明出來了,這不僅是教導而已,而是要過一個完全符合基督的祈禱生活,使他們能和孩子分享對天主的愛。」[3]

信任和友誼的環境

我們看到時下年輕人特別是十幾歲的青少年,在面對考驗的時候動搖了信德。在無信仰環境下的壓力下;被朋友嘲取其宗教信仰;傳播無神論的觀念及詆毀天主重要性的教導,都是造成信德動搖的原因。但這些種種因素只有在他們無法敞開心胸向正確的人求教時,這危機才顯得嚴重。

最重要的是父母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,讓彼此之間培養出信任的情誼。「就算是那些看來倔強冷漠的孩子們也是需要親子間的親密感情。父母絕不可不信任孩子,應該在友誼的氛圍中把孩子帶大,給予他們自由並考量自身責任能力,進而學會如何運用自由。有時,父母親也要扮演被欺騙的角色,因為濫用父母對自己全心的信任,反而會讓孩子們感到羞愧,最後他們會導正自己。相反的,如果孩子沒有自由,感受不到被信任,他們會一直有欺騙父母的傾向。」[4]這種良好的關係不是等到孩子們進入青少年時期才開始,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已是很有幫助。

溝通是和孩子建立友誼最佳的方式。當兩人存在彼此信任的關係,就等於建立了一座橋梁,使他們能敞開心胸,談論所有煩惱和掛心的事,這是了解彼此的良方。雖說有些年齡層的孩子的確是比較難建立這種親密的關係,但父母親仍應努力「成為孩子的朋友,能使孩子願意分享他們的焦慮,找到傾訴的對象,還能給予溫暖而有力的支持。」[5]

友誼的環境使孩子們能愉悅的聽人講論天主。這需要父母花時間和孩子們相處,而且所花的時間必須是有「品質」的。孩子會想知道父母親是真的對他們的事感到興趣,並且願意為了他們先放下自己的事情。所以當兒女因著煩惱想找父母談話的時候,父母親應該關掉他們的電腦或電視,或明白地表示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。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,讓家人有機會在休閒活動中彼此交流,父母親也要有調整工作時數的準備。

自由的奧秘

當人擁有完全的自由,就不會只做對自己有益的事,或只做原本打算做的事。有時我們盡全力去做,但結果卻不是我們所預期的。與其責怪自己或埋怨他人,還不如從中學習並累積經驗,甚至還可幫助別人面對相同的問題。由於每個人的性格不同,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,評斷的方法更是不盡相同。每個家庭的孩子也是這樣,就算是生活環境相同也會有出現不同的喜好和敏感度。

而個性上的差異只會讓教育的深度更深更多元。一方面,使教育從個人情感出發,不流於刻板印象。另一方面,孩子們的多元化個性和特質使教育型態更活潑生動。所以,即便信德的探索之路牽涉到人與天主情感的交流,也是人類內心最深最核心的探尋。如果我們把每個不同性格的孩子放在我們個人的祈禱中仔細默想,天主會光照我們,並且給予我們實際行動所需要的指引。

傳遞信德不是一種策略或方案,而是實質地幫每一個人探索天主給他的計畫。我們只想使人去了解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。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,除非他想改變自己,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了。

一些其他的看法

在這提出一些對信德的傳遞十分重要的觀點。首先不外乎是在家庭中度虔敬的生活,在祈禱和聖事之中親近天主。當父母把他們與天主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出來,使天主臨在家庭裡,同時也會自然尊重孩子的自主性。用餐時感謝天主;一起頌唸晨禱和晚禱;告訴他們可以求助自己的護守天使;對聖母表達敬愛,這些都能培育虔敬的美德,甚至能陪伴孩子一生。

另外教理的教導也非常重要。隨著孩子逐漸成長,在世俗理性思考壓力下,使得他們對教理的忠實性變得脆弱,所以孩子們更需要有深度且務實的信證學知識。但必需考量在不同年齡的孩子身上所產生的不同問題;年長的孩子已具有主動思考的能力,對於可提出問題的時事和書本評論的學習是很好的學習教材。但對較小的小孩來說,堂區或學校的要理問答則是絕佳的教導方式,同時也讓父母跟著複習,或是讓父母用有趣的方式教導他們遺忘的部分。父母親尊重並關心教會的教導有助孩子瞭解學習耶穌教理的重要。

如果只有虔敬的心和完整的教理教導,而沒有伴隨穩固的美德,孩子的想法和認知雖會反映在他們的生活中,但卻不是以信德所體會的理性。所以幫助孩子在美善的德行上紮根是非常重要的。自律、勤奮、慷慨和節制是陶冶美德的重點。這些價值觀的內化使人不只追求生理的滿足,思緒也變得清晰,較能捕捉到思想的精隨。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如果只是一味滿足他們的需求,而不重視紀律,也將無法開啟孩子的心靈之門。

雖然說因為疼愛孩子而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,但更好說是直接滿足孩子的要求比教育孩子、控制慾望、教導他們順服而有耐心輕省的多。人的慾望在消費主義下是無窮盡的,受到這樣以自我中心的生活模式影響,使人善變任性,為了滿足慾望伴隨而來的是德行上的缺失,和對他人的冷漠。在所有慾望都被滿足的世界裡,心靈生活卻是被壓抑,獻身和承諾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。

最後,我們還要考慮到現在的環境充滿誘惑。很多在虔敬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,必須準備好去面對使人脫離信德的環境。所以,父母要格外慎重的幫助孩子尋找能讓信德和美德滋長的地方受教育。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就像在園圃裡的園丁一樣。我們無法使植物生長,但我們可以澆灌施肥,營造最適合的環境。

聖施禮華曾經給一個的父母親組成的團體建議:「別隱藏你們的虔敬和正直的行為。孩子會跟你們學習,他們將是你們年老時的喜樂和榮冠。」[6]

-------------------

[1] 聖施禮華聚會談話,馬德里,1972年10月28日

[2] 教宗本篤十六世世界年日徹夜祈禱講道,科隆,2005年8月20日

[3] 《與施禮華蒙席會談》,103

[4] 同上,100

[5] 聖施禮華《基督剛經過》27

[6] 聖施禮華聚會談話,Pozoalbero, Jerez de la Frontera, 1972年11月12日

A. Aguiló